一份好的简历,是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问路石。本报6月19日启动的《求职最强音》栏目,在第一期已经收到不少需要“问诊”的简历,从这些简历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有基本信息不明确,信息杂乱,或太过繁琐;条理不明确,简历文字内容太多;对重点需要填写的工作经历、实践经验都还没能掌握;自我评价不完善等等。
在智联招聘首席职业顾问郝健看来,如若把一份简历比作一盘菜,那么个人基本信息、求职意向、学习经历、社会实践、课程、计算机/外语水平、奖励/证书、特长/爱好等八大部分内容就是这道菜的主料,要想把“简历这道菜”做得好吃,八大主料不可少。
【基本信息】——记得留联系方式
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专业等等,这些相关信息必须填写。如果是党员,在投递大国企、事业单位时,一定要注明。至于“身高体重”,除非能为你加分,否则就可以省去。最重要的是“联系方式”,一定要有,以留个人手机号码为宜。
【求职意向】——每份只写一个意向
有了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后,HR们会需要了解你的求职意向。你爱吃甜的或者咸的,总得有个方向。这时候你需要先明确目的,看看师兄师姐们都做什么工作,等确定好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范围,再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另一种方式是多准备几份不同的简历,每份只写一个求职意向,这样更容易受到HR的认可。
【学习经历】——从大学开始写就好
分辨一个求职者的价值,跟品一道菜一样。名贵食材和普通食材的价值不同,成品的口感和价格也不一样。HR们认为,学习经历从大学写起就行,除非你的简历实在没内容,如果一些毕业生在校参加过一些相关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经历也应写到简历中。
【社会实践】——出具证明更有说服力
可以把在校期间的实习或其他经历写上,如在学生会的任职,在某大型活动中取得过的成绩等等。切记一点,这部分简历不能随便乱编,附上一张学生会干部任职证明或某些奖项的证书,会更有说服力。
【课程分类】——最好与应聘职位相关
建议把课程进行分类,比如管理系学生,在写课程时可分为管理类、营销类、财会类、金融类、经济类等等,更有针对性,关键是要挑出与应聘职位相关的课程。
【计算机、外语】——实在的技能描述更吃香
计算机级别,其实只需要列明一些常用办公软件,包括WORD、EXCEL、PPT的熟练程度就好。外语水平最好标明是四级或六级,很多毕业生在写英语能力时,常用的表述是“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事实上,这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应该说得具体些,比如能和外国人自由交流或在某比赛中获得什么奖项,这样会更具竞争力。
【奖励/证书】——所有的奖项都列上
不管你要做什么菜,都得先准备好质量上乘的主要食材。对于一份个人简历来说,所获奖项也属于少不了的主料。获得的奖励都要写在个人简历上,如奖学金、优秀干部等。至于科研成果,列出毕业论文或发表过的文章就行了,企业一般也不会期望毕业生能有什么科研成果的。
【特长/爱好】——写具体能用的特长是关键
如果自己写作水平好,最好在简历中写明自己擅长写应用文、各种报告等,这是工作中经常要用到的,与职位无关的特长、爱好最好不要写,写多了,会让简历没有重点。
跨专业求职简历需注意什么?
在求职过程中,跨专业的现象有很多,正所谓“隔行如隔山”,郝健认为,要想做一份吸引到HR的简历,需要注意五个方面:
第一,要保持健康心态,求职者要正视自己跨专业没有经验的事实,其实跨专业求职的大有人在,你并不是特例。
第二,要了解所应聘的单位。对于要求有良好沟通能力的职位来讲,技能或许可以排在第二位,一种与工作相匹配的性格却是难能可贵的,类似这些能够与工作相关联的地方一定要简单明确地在简历里体现出来。
第三,了解你所要从事的行业。你需要先学习一些新行业里的基础知识。在简历里,可以提及一些你对行业的认知,或是提前准备一些相关作品附在简历中,让用人单位感受到你为争取这份工作所做的努力。
第四,尽量显示个人的竞争力。无论什么行业的工作,辅助性的工作能力是基本相通的,如外语、计算机使用、办公软件操作等,一定要在简历里显示类似上述的工作技能,这能加大用人单位对你的信心。
第五,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这在有前瞻性简历中会更常见。用人单位能从你的职业规划中感受到你对跨专业择业的坚定信心,当HR们看到类似的规划时,会认为你已为接下来的工作做足了准备。